「吃錯油」跟「不吃油」,皆會讓身體健康扣分!「油」得好好挑選,選對了、用對了,才能發揮營養價值,也能避免油品變質、過量造成的反效果。
『三個挑選煎煮炒炸用油秘訣』
由於油脂主要用於烹調食物(煎、煮、炒、炸),所以在購買油脂時,除了考慮油脂的營養與脂肪酸種類,還需考慮下列幾個:
祕訣一:油脂的發煙點
當油脂被加熱到一定溫度時,油脂會被分解為甘油和游離脂肪酸,此時油會開始冒煙、變質、裂解成刺激性的小分子化學物質並產生自由基,進而危害身體健康….
而這個讓油脂開始冒煙的溫度就稱為該油脂的「發煙點」(或冒煙點)。所以,在選擇烹調用油時宜依照個人烹調習慣,來選擇發煙點適合的油品。大致上,油品的發煙點會受到該油脂原料本身的脂肪酸組成,以及油脂的提煉加工程序而影響。
祕訣二:油脂的製程影響發煙點
*油脂的提煉與加工程序(如精製)皆會影響成品的發煙點!
我們日常所食用的植物油主要提煉自果實、果粒或種子。提煉油脂的方式簡單來說可分為機械壓榨,和用有機溶劑萃取兩種。一般果實類的油脂(如橄欖油、椰子油)主要會採機械壓榨的方式取油,所以有時你會看到這兩種油會特別在油品前面加上”冷壓初榨”的字眼。果粒或種子可用機械壓榨的方式取油,也可用有機溶劑來提煉,如芝麻油、花生油和油茶油等。
一般機械壓榨出油量較少,它的優點是可保留較多植物本身的營養素,但這個優點往往也是它的缺點,因為這些”雜質”的存在會讓油脂的品質不穩定,容易酸敗,成品發煙點較低,且無法長期保存。故我們日常所購買的那些桶裝、便宜的植物油多半是用有機溶劑萃取方式來提油,且會進行精製流程來除去油脂中的游離脂肪酸、維生素、植化素等”雜質”。油脂精製後可提高其發煙點,讓原本不耐高溫的油脂可煎煮炒炸,且讓油賣相更好、不易敗壞,可保存更長的時間。
舉例來說,未經精製的紅花籽油的發煙點約在107°C (不適合高溫烹調),但經過”精製”後,精製的紅花籽油發煙點可達266°C。
祕訣三:油脂的脂肪酸組成
選好油以前,先好好認識油脂的結構,不同結構的油脂對人體的健康可是有著不同的影響!脂肪是由甘油及脂肪酸所構成的,因結構的不同,脂肪酸分為飽和脂肪酸,及不飽和脂肪酸,而不飽和脂肪酸因雙碳鍵數量的不同,分成單元不飽和脂肪酸,及多元不飽和脂肪酸,以下就各種脂肪酸簡述介紹:
「飽和脂肪酸」含量高的油脂
飽和脂肪酸含量較高的油脂,如豬油、牛油、奶油,或肉類的肥肉,椰子油、棕櫚油等植物類油脂亦屬之,在室溫下呈白色固體狀(如滷肉湯汁放久,上方會浮著一層白色豬油)。
飽和脂肪酸雖為人體必需,但飽和脂肪酸容易刺激體內的發炎反應,造成身體慢性發炎、過敏等狀況發生,所以建議要適當攝取。「單元不飽和脂肪酸」含量高的油脂(「好油脂」一族)
單元不飽和脂肪酸較多的油品為純橄欖油、苦茶油、油菜籽油、芥花油、花生油等植物油,另外, 亦可從「堅果」中獲得。因單元不飽和脂肪酸可降低體內壞膽固醇量,有利預防心血管疾病。
「多元不飽和脂肪酸」含量高的油脂(「好油脂」一族,但避免使用高溫烹飪方式)
多元不飽和脂肪酸含量多的油品,因為不耐熱(發煙點低),容易引起變質,不適合高溫料理。
現代人因飲食習慣,缺乏多元不飽和脂肪酸ω-3 的情況很多,適當的補充ω-3,除了有調節血脂肪組成比例之外,同時能調整血壓、抗氧化、降低身體發炎反應、強化腦及神經細胞。
『三高用油』值得推薦
相信很多人,看完上述之後還是會有很多疑問,到底要怎麼挑選出適合自己的用油,就讓小編在這邊推薦一款最佳的烹調用油吧!
高油酸、高穩定、高發煙點
幾十年來農作物育種專家們都在尋找一種種子,希望它能具有飽和脂肪酸耐與耐炸的優點,育種專家們的努力,發現Nexera葵花種子的飽和脂肪酸含量是所有作物中最低的,而且單元不飽和脂肪酸 (Omega-9)的含量是所有作物中最高的,完全符合育種專家們對食用油最嚴格的要求。而且它是傳統育種的產品,不是基因的產品。
高油酸的烹調油將成為下一代食用油的主流,因為:
1、它不含反式脂肪酸,飽和脂肪酸含量極低,富含單元不飽和脂肪酸,是食用油的首選。
2、它的煙點高達240度C,油質穩定,.適合煎, 煮, 炒, 炸或涼拌。
3、它的飽和與多元不飽和脂肪酸的含量很低,不易產生氧化聚合反應,因此少油煙,廚房好清洗。
4、並且它的味道很清淡,沒有油耗味或特殊油味,能完全呈現食物的原味,非常適合高級食材的烹飪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