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古印加時代和前印加時代的古墓出土陶器上,曾發掘印加果圖案。據稱被當地原住民採食歷史已有三千多年。
比印加帝國更早的奇穆王國文化出土的文物展現 印加果 實獨特的星形豆莢造型,證實前印加時期即為重要的食用作物。印加帝國是南美洲一個跨越現今秘魯、厄瓜多爾、哥倫比亞、玻利維亞、智利以及阿根廷的中古帝國。與其他世界主要文明不同,它們並非發源於河流沿岸的平原上,而是於環境惡劣的安第斯山區。
1609年加爾希拉索在里斯本出版的《印加王室評論》(Royal Commentaries of the Incas),書中提到印加果的相關描述:「 印加果 (ínchic)烘烤過,美味又有益健康。此外,還有一種非常漂亮的油可從ínchic中取出來,可治癒許多…」。可見當時印加果除了用來吃之外,已被運用於各方面領域。
印加果營養豐富,種子含有脂類(35~60%,包括omega-3、omega-6及omega-9 脂肪酸)、蛋白質(25~30%)、維生素、多酚、礦物質;果殼含有維生素E、omega-3與omega-6脂肪酸;葉則含有terpenoids、saponins、 flavonoids;總而言之是蠻有開發潛力的多功能植物。
印加果盛產於祕魯,近年來也開枝散葉於東南亞一帶,現今也在東南亞進行大量的種植,並且受到廣大的群眾喜愛。印加果油主要由不飽和脂肪酸及抗氧化物組成,其Omega-3、Omega-6、Omega-9三種不飽和脂肪酸高達92%以上。據考究發現印加果已被安地斯山脈熱帶雨林區住民食用上千年歷史,印加果具備高質量蛋白質且含11種必需胺基酸,幾可媲美動物性蛋白質。